一、超濾膜的進水技術指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
1. 濁度(NTU):濁度是衡量水中懸浮物和膠體顆粒濃度的指標,通常要求超濾進水的濁度小于50 NTU。
2. 溫度(℃):超濾膜對水溫有一定的要求,一般要求在1~40℃范圍內。
3. CODCr(mg/L):化學需氧量(CODCr)是衡量水中有機物含量的指標,通常要求超濾進水的CODCr小于50 mg/L。
4. SS(mg/L):懸浮物(SS)是衡量水中固體顆粒濃度的指標,通常要求超濾進水的SS小于50 mg/L。
5. pH值:超濾膜對pH值有一定的要求,通常要求在2~10范圍內。
6. 油脂:油脂會覆蓋在過濾膜表面,堵塞膜孔,導致過濾膜不可逆的污染。因此,通常要求超濾進水中油脂含量較低。目前市面上有很多“抗油型無機超濾膜”,也可供選擇。
7. 微生物(細菌、藻類):微生物可能會粘附在超濾膜表面生長繁殖,導致微孔堵塞,影響膜的性能。因此,通常需要對進水進行殺菌處理,如加氧化劑、紫外線殺菌等。
8. 可溶性有機物:可溶性有機物對膜性能有根本性的損害,若不降低濃度,易使運行過程中膜通量降低。因此,通常需要采用氧化法、吸附法等方法降低可溶性有機物的濃度。
9. SDI值:SDI值是表征系統進水水質的重要指標,用于檢測水中膠體和懸浮物等微粒的多少。當SDI值過大時,特別是較大顆粒對中空纖維超濾膜有嚴重的污染。
10. 硬度:硬度主要是指水中鈣、鎂離子的濃度。超濾膜對硬度的要求取決于pH值和結垢傾向。
11. 理論需氧量(TOD):理論需氧量是指碳氫化合物在有機物中完全氧化所需的理論值。
12. 生化需氧量(BOD):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條件下,由于微生物的調節,有機物的需氧量被降解。
13. 有機物質:有機物質是指可被廢水中的強氧化劑、廢水處理廠流出的廢水和受污染的水氧化的物質(通常是有機物)的氧當量。
14. 有機碳:有機碳是指溶解態和懸浮物中的總碳含量。
以上是超濾膜的進水技術指標,不同型號的超濾膜可能會有所差異,具體進水指標應根據膜制造商的要求和實際水質情況來確定。
二、超濾膜進水是否需要特殊預處理
超濾膜進水通常需要進行特殊預處理,以滿足超濾膜的使用要求,延長其使用壽命。預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懸浮物、膠體、微生物和其他雜質,防止它們附著在膜表面,導致膜污染和堵塞。
預處理的具體方法包括:
1. 微生物和顆粒性物質的去除:通常只需安裝預過濾器(如自清洗網式過濾器、袋式、筒式或疊片式過濾器)去除較大的顆粒物質。對于濁度較高的原水或水質波動較大,建議考慮更完善的預處理工藝,如混凝、澄清/沉淀和介質過濾等。
2. 懸浮物和膠體物質的去除:向原水中加入與膠體粒子電性相反的荷電物質(絮凝劑),如硫酸鋁、聚合氯化鋁、硫酸亞鐵和氯化鐵,或有機絮凝劑如聚丙稀酰胺、聚丙稀酸鈉、聚乙稀亞胺等,使膠體粒子凝聚成大的團塊,然后通過過濾或沉降去除。
3. 可溶性有機物的去除:采用氧化法(如氯或次氯酸鈉、臭氧、高錳酸鉀)或吸附法(如活性炭或大孔吸附樹脂)去除可溶性有機物。
4. 供水水質調整:根據超濾膜的適用溫度范圍,調整供水溫度;根據超濾膜的pH適應范圍,使用酸(如HCl和H2SO4)或堿(如NaOH)調整供水pH值。
通過這些預處理措施,可以有效地保護超濾膜,延長其使用壽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