筼筜湖是廈門島最大的人工湖。改革開放以來,福建省廈門市經濟社會飛速發展,由于筼筜湖流域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滯后,導致湖區水環境迅速惡化。近年來,廈門市堅定不移推進筼筜湖流域環境綜合治理,現在的筼筜湖舊貌換新顏,成為廈門市“城市會客廳”。筆者日前赴廈門進行了調研,思考梳理了筼筜湖治理的成功經驗。
高位推進,堅持依法治湖
1988年3月,當時在廈門工作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,創造性地提出“依法治湖、截污處理、清淤筑岸、搞活水體、美化環境”的20字方針,為綜合治理筼筜湖指明了方向。
歷屆廈門市委、市政府高度重視河湖水環境治理,把筼筜湖治理列入重要議事日程,強化組織領導,層層壓實責任。2018年3月,廈門市實行雙總河湖長制,由市委書記、市長共同擔任市級總河湖長,黨政同責,推進治水工作。廈門市成立了筼筜湖片區大提升專項工作組,先后實施了5期流域綜合治理和正本清源工程。通過健全工作機制,持續深入推進流域水污染防治攻堅戰。
1988年,廈門市頒布了《筼筜湖管理辦法》,并于1992年更新。1997年,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《廈門市筼筜湖管理辦法》。2020年2月,廈門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《廈門經濟特區筼筜湖區保護辦法》,進一步明確了湖區范圍、部門職責,對湖區規劃與建設、治理與保護、法律責任等作出詳細規定。
綜合施策,實施系統治湖
大力開展湖區污染物源頭治理。廈門市先后關停、搬遷流域內125家污染企業;建成16座污水提升泵站、1座海水泵站;在湖區周邊855個小區實施雨污分流,完成湖區周邊36條排洪溝、27個大型排洪溝口、數十個雨水口截污。
持續開展湖庫清淤。筼筜湖先后實施5期湖庫清淤工程,提升了湖區雨洪調蓄能力。實施生態補水,建成西水東調、納潮導流兩大引清活水工程。
加強科研攻關,創新湖區水生態環境修復方式。利用生態浮床種植耐鹽植物凈化水質,在湖濱灘涂種植約2.6萬平方米紅樹林,成為重要的自然生態景觀和鳥類、海洋生物的棲息地。
多方參與,推動全民治湖
筼筜湖片區建立了“市—區—街道”三級湖長體系。實施“一湖一策”,推進湖區生態環境系統治理。
2020年,廈門市建立市民湖長制度,組織專家、黨員、群眾積極建言獻策,多方共治、共管筼筜湖生態環境。廈門市積極開展環湖社區共建活動,共同推進湖區周邊轄區文明創建。堅持“同愛一片湖,共建一個家”的治湖理念,積極發動環湖居民參與志愿管理,形成湖區公園管理“市民園長”模式。
文旅融合,實現“兩山”轉化
廈門市依托筼筜湖片區優美的山水資源,高起點謀劃推進“城市陽臺”體系,推動生態產業與全域旅游深度融合。
在湖區周邊融入文化元素,豐富文化內涵。融入閩臺文化、華僑文化和海洋文化,興建筼筜書院,使筼筜湖片區成為延續城市文脈、留住城市記憶、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載體。
著力做好“生態+”文章,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。廈門市以筼筜湖片區為核心,吸引一流投資,一批世界500強、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和地區在這里設立區域總部,知名高科技企業和企業總部紛紛落戶筼筜湖片區,帶動了周邊10平方公里的土地價值的顯著提升。筼筜湖片區成為廈門市標志性的行政、金融、商貿、旅游、居住中心。
作者單位:湖北省宜昌市環境保護研究所